祭火
1.蒙古人祭火历史
祭日凌晨,全家人在蒙古包前设香案,铺垫子,烧香拜佛,请“火神在自家门前稍候”。拜毕,回到包内,将所有物品清扫擦抹干净,再将采回的枳机草用红、蓝、绿三色彩绸条捆成四束,插在一种蒙古语称“图勒嘎”的炉灶旁,开始点燃“图勒嘎”内的牛粪,全家人乐融融地围坐在圣火四周,由女主人双手举起一个盛满奶食品、红枣、羊胸叉及羊羔皮的小木桶,在火上摇动,颂祭词。全家老少此时再将捆有彩条的枳机草投入火中,在男主人跪拜下齐念颂扬火神的赞美词。“图靳嘎”里的圣火将蒙古包映得彤红,欢声笑语中,牧人拉起马头琴,饮酒唱歌,吃手把肉,通宵达旦如同过节。
像精美香炉似的“图勒嘎”,如今在蒙古人的居室内已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带烟筒的炉灶了,然而,蒙古人对火神的崇拜之情丝毫没减。
2.祭火仪式
蒙古人的祭火仪式,最隆重者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因为这天是小年,也是送迎火神的年火日。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人们在二十三日早晨大扫除之后,开始做祭火前的准备工作:在炉灶中生火,用锅煮羊胸骨和灌好的肥肠,同时加入奶豆腐、红枣、葡萄和等食品,但不加盐,谓之祭火浓缩胸脯肉。将煮好的胸骨肉捞出来,并从肉汤上面撇取少量的浮油盛于器皿中,然后往锅里下糜米或大米,熬成稠粥,称为祭火饭。同时把绵羊胸骨肉(或牛胸骨)剔净,即把肉从骨头上剔下来,并保持胸骨的完整性,把连着胸骨两端的脯肉从外围留一细条肉连起来。胸骨柄上那块指甲大小的带皮部分也要按原样留下来。这块带皮部分是为了祭火,是在冬季宰羊时特地保存下来的。它含有用带皮的整绵羊祭祀火神的意思。
祭火时胸骨排列起来,使胸骨显得多。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的各旗王爷一般用牛胸骨,当然也有用绵羊胸骨祭祀的。左右胸骨大多在二十七个以上。平民百姓一般也要用九个胸骨。如果家境贫寒那么可以少至三个胸骨。 凑起这一吉祥数字的胸骨之后,用白公骆前额绒毛或白羚羊二茬短毛纺成的力度较松的单股绒,从胸骨柄起沿顺时针方向,连同胸骨,顺着垒放在盛有祭火饭的木盘中,上边还要加针茅草、榆木屑或榆木枝和剔取胸脯肉时的碎肉末,以及称作火神服饰的绸缎布条(黑色除外),最上面再放上哈达,红枣和奶食品;同时,给每人盛一盘祭火饭,饭上面加放名曰火神胙肉的食物,还有从胸骨上剔下来的肉,以及切好的一份肥肠和油炸饼等。同时在准备招福仪式上用的方木盘或圆木盘中,也同样满满盛上祭火饭,其上边摆上从胸骨上剔下来的肉和从羊腹肚上切下来的阴阜部分或乳房部分,以及从肥肠上切下来的肛门,还有油炸饼等等。
供品齐备之后,在安放炉灶的地方铺上一层干净细沙。沙土要铺成四方形,在沙土上边码好新捡来的榆树枝、桦木和檀木屑及干柴,在沿着炉灶(即火撑子)周围码好干牛粪,为延续香烟做好准备。在炉灶的西北边摆上桌子,桌子上铺好四方形红纸和白纸各一张,并把盛满供品的木盘放在纸上。同时在炉灶四周的净沙土上也要放两层红、白四方形纸,把其余供品盛盘摆在纸上。然后全家老小身着新衣或礼服,端坐在各自的坐位上,这时年迈的男主人打着了火镰递给年迈的女主人。女主人用这火种点燃备好的柴草。炉灶里的柴草燃烧起来之后,长者带领全家大小背门站在灶前,年迈的男主人双手高举一托盘供品行跪拜礼。其他男性家庭成员以长幼次序跪拜于年迈男主人之后,女性成员则跪拜于最后面。[2]
祭祀仪式开始,由高举祭品的年迈男主人祈祷:火神即将升上天界,他将领受上天赐予我家的丰收和幸福。祈求火神将上天赐给我的丰收与幸福悉数带回来!这时由专人吟诵祭火祝辞。祈祷毕,把木盘中的胸骨和其他祭品投入正在燃烧的灶火中。
投放完毕,由主人带领全家人向火神行三三九次叩拜礼。接着户主再次带领全家人,将从煮胸骨汤上撇取的油脂、白酒或奶酒掺合成的名为哈里木的祭品,每行一次三三九叩礼,向炉灶中洒入一二滴。这时放在炉灶周围的九只佛灯和佛龛前的佛灯被全部点燃,霎时间家中变得灯火辉煌。祭火礼毕,人们回到各自的座位,户主把摆放在炉灶周围盘中的食品分发给每人一份。然后拿起垫盘的红白纸边放入火中边说:敬请火神上升天界!
遂由全家人将手中装有祭品的小盘子,双手举至齐眉,呼招福词呼列!呼列!这时,户主则举起桌子--即大祭盘,带领大家高呼呼列!呼列!此刻,专门请来的致祭词的祝颂人尚来念完祭词。
人们在敬送火神升天吟诵祝赞词,祈祷保佑的同时,要用祭火饭祭炉灶,户主拿起祭盘中的熟绵羊乳房,要求家中最年幼的孩子啃三口乳房。然后将孩子吃剩的羊乳房放回原盘内,并把它同神龛前的祭品一起存放起来,待三日后重新祭祀时,才由全家人分享该祭品。等户主把祭盘中的食品作为祭祀物放好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吃祭火饭,祭火饭是在煮胸骨的肉汤里加入红枣、葡萄、奶豆腐等做成的,煮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味道特别鲜美可口。但家庭成员中只能吃自己的那份祭火饭,分吃别人的是不允许的。 吃过祭火饭之后,喝祭火茶,并向户主和长者们敬祭火酒。同时还把祭火饭分送给住在附近的亲友品尝。
祭火之后,因火神已被送上天,所以把新年(即春节)前的这七天称无主的七天,太阳落山之后,人们不再到户外大声喧嚷,也不让小孩大声喊叫或哭闹。这些习俗已逐渐淡漠,但作为民俗文化遗产,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记录下来其意义更加重大。
祭敖包
起源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传说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主要形式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也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的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这里祭拜,祈祷人畜兴旺。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时正值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有的一个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赶来敖包处。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 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将带来的石头添加在敖包上,并用柳条、哈达、彩旗等将敖包装饰一新。 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投布鲁、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意义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明末清初,藏传佛教逐渐取代萨满教,成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诵经便成为敖包祭祀活动中的主角和重要内容。此外,藏传佛教法事活动还遍及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蒙古族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认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祭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祭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隆重的祭祀
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演变为蒙古等民族崇拜的天地或山头神的象征。在丘陵或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石塔,里面有神像或佛经,顶端竖一根长杆,上面插经幡,弓箭等物。敖包神被视作氏族保护神,旧时行人路过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祭祀多于草丰畜壮、气候宜人的夏秋之季举行,仪式隆重。届时,人们携带哈达及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汇集于敖包处,先献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祭典结束后,人们围坐一处喝马奶酒、吃羊肉,并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文体活动。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亦有这种祭祀习俗。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即人工堆积而成的石堆。一般筑于草原的山顶或丘陵之上,在圆坛上面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重叠作圆锥体,高约十余丈。敖包在内蒙古大草原随处可见,分为单独敖包和群体敖包,旧时有的富人还设有“家敖包” 。
自古以来,祭敖包的礼仪,大致为四种:
血祭,据传蒙古族在游牧时代,各家所有的牲畜系天地所赐,因此,为了报答诸神的恩赐宰杀牲畜,在敖包前供奉。酒祭,据传天地诸神不仅喜欢食肉,也喜欢饮酒喝奶子。故在祭祀时把酒或奶子洒在敖包供台前。
火祭,据传蒙古族认为火可驱逐一切烦恼于邪恶。祭时牧民走近火堆(燃烧牛羊粪)边念着自家的姓氏,投祭品于火中。
玉祭,古代蒙古族有用玉做为供品的礼仪,因玉价值昂贵,现用宝珠或硬币炒米代替。
蒙古族祭祀敖包,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召开。届时敖包密插树枝,并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焚香点火、喇嘛诵经念咒,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色彩。礼仪毕,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众歌群舞。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旧时,蒙古族祭敖包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一般为一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敖包。届时,敖包附近设置天数临时蒙古包,远近牧民皆全家以赴。喇嘛传入后,把萨满教的杀生祭改为果祭,一般人家搭的临时蒙古包内也挂佛像,摆牛羊肉及奶食和酒类供品,并焚香点烛。正式举行祭祀仪式时,活佛或有高位的喇嘛带领众多喇嘛绕敖包颂经,群众随行(此时妇女不解参加)。祭敖包时还要取所谓“阿尔山”(即圣水),并用这圣水洒注畜群。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娱乐。按照民间风俗有赛马、射箭、摔跤和宴会,同时,开展贸易活动。后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男女均可参加,称“敖包乃日”(乃日,蒙古语,意为盛会),并逐渐变成传统的“那达慕”大会。
|